横跨木兰溪上的石马桥见证了两岸人民团结治水的精神。 有水的地方,便有桥。莆仙大地大桥小桥不胜枚举,横跨在木兰溪上的古桥不但起到连接两岸方便群众出行的作用,而且大多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,承载着一段段鲜为人知的故事。 溪水淙淙,石桥悠悠。昨日,记者来到仙游县盖尾镇石马村石马桥。桥头有一座亭子,亭子里立着一块石碑,上面写着1998年仙游县人民政府把石马桥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碑记。在亭子和桥头间,一尊石马竖立在此,石马的背上托着一块石头,上面写着“监督乐缘石马碑”字样。 走在石马桥上,斑驳的痕迹印记着这座桥的历史。石马桥是全石结构的古桥,长190米,宽2米,有18个桥墩,墩高8米,跨径10米,桥身蜿蜒曲折如卧波游龙,横跨于木兰溪上。石马桥的桥面由较粗糙青石铺设而成,两侧石栏杆高0.5米,四面刻有阿罗汉浮雕,桥两头立石狮一对,栽种有樟树和松树。石马边上建有一座石马寺,站在石马寺院前,往石马桥望去,桥下18个船形桥墩两头尖,中间微凹,造型精致,栩栩如生。随着时间的流逝,多个桥墩上长出绿色植物,见证了这座桥的沧桑岁月。 省作家协会会员陈光庭今年60岁,曾在位于石马桥附近的盖尾镇公社农场当过知青,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很熟悉,也怀有很深的感情,且对石马桥等当地文化如数家珍。他说,石马桥是仙游屈指可数的古老大桥之一,可与仙游南门古桥相媲美。桥墩上雕有清代乾隆皇帝题的碑文,也彰显了石马桥在全国古桥史上的地位。 陈光庭介绍,据历史资料记载,石马桥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,明洪武二十五年重建,其后几百年来曾多次被洪水冲毁,历代知县相继主持修复。1958年,石马桥被大水冲坏3个桥墩,当地政府拨款修复。从修桥就可以看出老百姓治理木兰溪水患的决心。如今,横跨在木兰溪南北岸的石马桥,依然是当地村民出行的重要交通要道。 记者在采访中,听到当地村民口口相传的一段段关于石马桥的美丽传说,也给石马桥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。 相传,木兰溪石马段江阔水澈,溪中有一“龙窟潭”,此潭水深多旋。石马自古是木兰溪北岸一小集镇,当时人们做买卖都要经过该水域,每逢雨季便有人途经这里时不幸落水丧生。南宋时,有一男子往溪北经商,归途中恰逢大雨,船只停歇,他便冒险涉水过溪。谁知洪水涌来,他被卷入深潭之中。他的妻子发现丈夫良久未归,便与家人沿溪寻找,一直到十里外的华亭河段才找到丈夫尸体。其妻伤心欲绝,发誓有朝一日石马能建桥,她将捐资建一桥墩。南宋嘉定年间,四方人士乐捐资助,计划建一座17个桥墩40丈长的石板桥,不久工程已完成大半,17墩桥已初具雏形。当初立志独捐一桥墩的妇人早已是白发苍苍的老太,她闻讯赶来,向众人哭诉多年心愿,终于感动大家,同意在桥南墩距较大间处为她多加一墩,因此便有了18墩桥。如今看石马桥,不难发现南端有2个桥墩比全桥的墩小且墩距短,这与当时的传说相吻合,也彰显了木兰溪沿岸群众团结治水的精神。 眼下,木兰溪两岸发展快速,木兰大道(仙游段)也将穿过石马村,不久后,这里的交通将更加便捷,乡村也将更美丽。(湄洲日报记者 吴伟锋 郑已东 见习记者 刘丹 文/图)
|